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田海兵:土壤、小苗和树
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站在我面前的田海兵,个子不高,面带微笑,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明亮的眼神透露着医者的睿智和善良。36岁的他来到奉贤已经14年了。
说起在奉贤起步、扎根的经历,田海兵陷入了回忆之中。他的老家在江西吉安,从小见到的是连绵的群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翻过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走出大山是父辈的理想,也是他们这一辈学习的动力,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在偏远的山村刻苦学习,憧憬着有朝一日走出那片群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05年,田海兵高中毕业考入江西九江学院医学院,他终于走出了大山。2008年他在上海金山区某医院实习,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考虑到生活成本,决定在市郊择业,从金山、奉贤、南汇一路考察,最后选定了奉贤,古华医院检验科成了他人生新的起点。或许“海兵”这个名字天生和奉贤这个海滨城市有缘,他说奉贤的空气清新舒适、奉贤的人民淳朴善良,这正是吸引他的地方。
检验科工作专业性很强,虽然不能像临床医生那样直接与病魔作战,但每一份检验报告要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和依据,工作要求必须严谨认真,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否则造成临床误诊误治,耽误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初来乍到的他得到了许多同事的关照和帮助,大家都喜欢这个好学、谦虚、和善的小青年,田海兵在这里从陌生到熟稔,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夸赞。
时间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医务人员首当其冲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田海兵自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努力下,古华医院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PCR)得到了上海市临检中心的认证,成为全区第三家具备新冠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当时考取PCR上岗证的人员紧缺,检验科承担着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一年365天,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穿着厚重的“大白”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出来喘口气转身又回到了实验室,遇到大筛查,大量的标本进来,往往是连续二十多个小时工作直至凌晨。后来,他被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聘为医学检验实验室蹲点督导巡查专家组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克服困难,以公平公正、专业细致、尽职尽责的督导巡查工作,为保证核酸检测质量和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
2022年,鉴于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医院决定让他担任检验科负责人,于是,他的书柜里又多了《三分管人七分做人》《领导力》等书籍,他知道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不容易,要带好一个团队更难,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一路走来,他感恩父母。在那个交通闭塞的乡下,很多孩子读到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去了,而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坚持让三个孩子读书,他的哥哥和姐姐中专毕业后在县城找到了工作,而最小的他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说起父母,田海兵突然陷入了沉思,那是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就在上海因新冠疫情封控的时候,忙于工作的他在某天深夜突然接到老家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悲痛的声音,一向身体强壮才63岁的父亲突然因“脑溢血”去世,听到这个消息他捧着手机失声痛哭,他曾经无数次想着等疫情过后就回去看看父母,这一等就是三年,如今却再也等不到父子相会的时刻。
他感激领导。在“大学生遍地走,硕士生到处有,博士生不稀奇”的大上海,古华医院的领导给了他一个外来小子成长的空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田海兵坚持业务学习,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历学习,随后又向研究生进军,在全国500多人参加的研究生考试中成为14位录取者之一,如今他已完成了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双证学业。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古华医院领导给了他很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他感谢奉贤。奉贤给了他就业的机会,成就了他的事业,也完美了他的爱情,他和爱人是初中同学,两人大学毕业后相约一起到奉贤求职,学外贸专业的爱人在青村一家企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两千金”的诞生,让他加深了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择业、落户、安家,作为“新奉贤人”,他是幸运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正源于他不懈的努力。
奉贤有一片肥沃的土壤,许许多多像田海兵一样的外来“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从小苗长成小树,我们都期待着这些小树不断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撰稿:胡玉梅
编辑:夏阳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